我國的葡萄酒歷史文化是比較久遠的,其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,而其在每個朝代都是有發(fā)展的,那么,大家有沒有去深入了解過燦爛絢麗的唐代葡萄酒文化呢?下面,就讓我們一起去詳細的了解一番吧。

隋文帝重新統(tǒng)一中國后,經(jīng)過短暫的過渡,即是唐朝的“貞觀之治”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時期。這期間,由于疆土擴大,國力強盛,文化繁榮,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貴族、文人名士的特權(quán),老百姓也普遍飲酒。盛唐時期,社會風氣開放,不僅男人喝酒,女人也普遍飲酒。女人豐滿是當時公認的美,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。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玉環(huán)醉韻殘妝之美,常常戲稱貴妃醉態(tài)為“豈妃子醉,是海棠睡未足耳?!碑敃r,女性化妝時,還喜歡在臉上涂上兩塊紅紅的姻脂,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化妝法,叫做“酒暈妝”。近年港臺和沿海城市流行的“曬傷妝”,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婦女的“酒暈妝”。
盛唐時期,人們不僅喜歡喝酒,而且喜歡喝葡萄酒。因為到唐朝為止,人們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,但當時普遍飲用的低度糧食酒,無論從色、香、味的任何方面,都無法與葡萄酒媲美,這就給葡萄酒的發(fā)展提供了市場空間。
當時葡萄酒面臨著的真正的發(fā)展機遇是:在國力強盛,國家不設酒禁的情況下,唐高祖李淵、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鐘愛葡萄酒,唐太宗還喜歡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。據(jù)《太平御覽》:“(唐)高祖(李淵)賜群醫(yī)食于御前,果有蒲萄。侍中陳叔達執(zhí)而不食,高祖問其故。對曰,臣母患口干,求之不能得。高祖曰,卿有母可遺乎。遂流涕嗚咽,久之乃止,固賜物百段?!庇纱丝梢?,在唐初,經(jīng)過戰(zhàn)亂,葡萄種植與釀酒基本已萎縮,連朝中大臣的母親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,只有在皇帝宴請大臣的國宴上方有鮮葡萄。
《太平御覽》記載,唐太宗貞觀13年(640年),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(今新疆吐魯番),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后,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,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。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,味道也很好,并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。
盛唐時期社會穩(wěn)定,人民富庶。由于帝王、大臣喜好葡萄酒,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。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。
詩人李欣,《唐才子傳》稱其“性疏簡,厭薄世務”。他在《古從軍行》中寫道:
白日登山望烽火,黃昏飲馬傍交河。
行人刁斗風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
野云萬里無城廓,雨雪紛紛連大漠。
胡雁哀鳴夜夜飛,胡兒眼淚雙雙落。
聞道玉門猶被遮,應將性命逐輕車。
年年戰(zhàn)骨埋荒外,空見蒲桃入漢家。
李欣這首《古從軍行》寫了邊塞軍旅生活和從軍征戎者的復雜感情,借用漢武帝引進葡萄的典故,反映出君主與百姓、軍事擴張與經(jīng)濟貿(mào)易、文化交流與人民犧牲之間尖銳而錯綜復雜的矛盾。全詩風格蒼勁悲壯。詩的結(jié)尾借用葡萄引進的典故,揭示戰(zhàn)爭后果,雖不加評判但愛憎分明,為這首詩的藝術(shù)特色之一。
自稱“五斗先生”的王績不僅喜歡喝酒,還精于品酒,寫過《酒經(jīng)》、《酒譜》。他在《題酒家五首》(一作《題酒店壁》)中寫道:
這是一首十分得體的勸酒詩。朋友聚宴,杯中的美酒是竹葉青和葡萄酒。王績勸酒道:今天朋友相聚,要喝盡樽中美酒,一醉方休! 它日分別后,就是再喝同樣的酒,也沒有興致了。
在唐朝時期,葡萄酒文化是十分繁榮的,上到王公貴族,下到平民百姓都是對葡萄酒產(chǎn)生很大的興趣的,許多的詩人也是十分的喜愛喝葡萄酒的,詳情的話,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以上的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