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鑒葡萄酒是件非常難的事情,很多人都喜歡喝葡萄酒,但是卻不知道怎么去品鑒。有人說不好的葡萄酒會非常干,那么葡萄酒干不干應(yīng)該怎么去品鑒呢?

葡萄酒有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之分,而紅葡萄酒又有干紅葡萄酒和紅葡萄酒。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?為什么有的葡萄酒叫做干紅?這是指葡萄在加工過程中的去糖比例,葡萄的含糖量是可以通過化驗測量出來的,去除一半的含糖叫半干,全部的叫干.白和紅是指葡萄酒的顏色,即葡萄的顏色,白葡萄的叫白葡萄酒,紅的叫紅葡萄酒;紅白都有全糖半干和干三種.每1000毫升含4克以下糖的紅葡萄酒,稱為干型紅葡萄酒,簡稱干紅。
在007的傳奇故事中,還有一部鮮為人知的《永不說不》(1983年上映),詹姆斯·邦德的扮演者依然是肖恩·康納利,但由于不是米高梅公司出品,所以被稱為“007外傳”。卻說在這部影片中,邦德來到拿騷海灘的一個露天酒吧,要了一杯馬丁尼雞尾酒,他正站在那兒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美酒,美艷的法蒂瑪踩著沖浪板呼嘯而過,沖起的水花濺了他一身,邦德剛扭頭,身著紅色比基尼的法蒂瑪已經(jīng)順著坡道沖上海岸,由于速度失去控制,踉踉蹌蹌地一頭撲到邦德懷里,抱歉地說:“我太魯莽了,把你的全身都弄濕了。”邦德喝了一口馬丁尼,微微一笑,貌似寬容地說:“是的,可我的馬丁尼還是干的。我的名字叫詹姆斯……”在茫茫酒海,“干”的反義詞不是“濕”,而是“甜”。比如邦德那杯馬丁尼雞尾酒,就是干馬丁尼,當(dāng)然相應(yīng)的還有甜馬丁尼和中性馬丁尼,這主要取決于調(diào)酒時所選的味美思酒(加香葡萄酒)的類型(“干”或“甜”)及其比例。
我們經(jīng)常還會注意到“干紅”或“干白”之類的名詞。葡萄酒干不干,是根據(jù)每升酒中的殘留糖分含量劃分的,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(OIV)的定義是:低于或等于4克為“干”,不高于12克為“半干”,不高于45克為“半甜”,高于45克為“甜”。事實上,由于大多數(shù)紅葡萄酒的殘留糖分都低于4克,精致一些的大都低于1克,而甜型紅葡萄酒稀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所以“干紅”之稱并無實質(zhì)意義,就像把電話叫做“有線電話”一樣多余,不如直接就叫“紅酒”,或者再冠以產(chǎn)區(qū)名稱,更精確一些。白葡萄酒的殘留糖分跨度較大,比如英國著名酒評家杰西絲·羅賓遜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她參加的一場雷司令白葡萄酒品鑒會上,26款雷司令的每升殘留糖分含量從0.92克到207.5克不等。而匈牙利的托卡伊Essencia貴腐酒甚至創(chuàng)造過900克的世界紀(jì)錄。
因此,白葡萄酒就有必要分出“干白”和“甜白”。需要強調(diào)的是,白葡萄酒的殘留糖分高低所決定的只是類型,并不能孤立地作為判斷酒質(zhì)高低的指標(biāo)?;蛟S可以作為判斷社會等級與生活品位的指標(biāo)?美國文化批評家保羅·福塞爾曾在《格調(diào):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》中寫道:“有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把社會上層和底層劃分得清清楚楚,那就是飲料的甜度:較干還是較甜。”他還舉例說:“酒會提供的白葡萄酒越甜,說明主人的社會地位越低?!碑?dāng)然,我相信很多人對此不敢茍同。而且,由于種族和飲食習(xí)慣的不同,人與人之間的味覺存在差異。波爾多大學(xué)釀酒系教授埃米爾·佩諾曾經(jīng)做過一次實驗調(diào)查,把品嘗者分為德國人和法國人兩個小組,同樣是每升殘留糖分4克的葡萄酒,100%的德國品嘗者印象為“干”,而法國品嘗者印象為“干”的只有56%。在茫茫酒海,“干”的反義詞不是“濕”,而是“甜”。……這主要取決于調(diào)酒時所選的味美思酒(加香葡萄酒)的類型(“干”或“甜”)及其比例。
以上就是小編介紹的葡萄酒應(yīng)該如何去品鑒干不干,以上只是其中幾個方法,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的話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。